職業倦怠提不起勁工作的你,正在向內心發出哪個訊號?
用三個提問,看見職業倦怠背後真正的渴望與方向
有沒有一種時刻,你明明睡眠充足,身體也不算疲累,卻一想到工作就渾身無力,做什麼都提不起勁?看似平常的職場例行任務,突然變得沉重難以招架。
也許你會懷疑自己:「我是不是變懶了?是不是不夠有責任感?」但那股持續性的無力與厭倦,可能並不是來自你的能力或意志,而是一個訊號——你正在經歷職業倦怠。
「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期待早上起床了」
這是小安最近對我說的一句話。她是位行銷企劃,過去總是精力充沛、熱情滿滿,對專案總是主動超前部署。但這幾個月,她發現自己不再自願加班,不再主動提出新點子,有時甚至連開會都會默默希望「能不能取消?」
「我是不是太脆弱了?」她問。
我沒有馬上回答,只是陪她一起看這段歷程的變化——她依然完成工作,也沒有太多客觀的壓力。但她的內在,正在向她發出訊號:你不是脆弱,而是正在渴望調整。
倦怠,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努力的方向該重新看一眼了
許多來談職業倦怠的朋友,第一個反應都是「我是不是該換工作?」但換工作前,有時更重要的,是換一種提問方式。
我常引導他們先停下來,問自己這三個問題:
- 我正在消耗哪一種內在能量? 是創造的熱情?與人連結的動力?還是被認同的渴望?當這股能量過度消耗,而沒有相對應的補充,倦怠就像是能量告警燈。
- 我多久沒感受到成就感了? 不只是績效評比,而是那種「這是我喜歡、我擅長、我有貢獻」的感覺。若這樣的時刻逐漸稀少,我們的心也會逐漸變得沉重。
- 我有什麼話,一直沒說出口? 有時候倦怠來自壓抑,來自不能表達自己的困難、界線或需求。當我們長期隱忍,身體和情緒都會為我們抗議。
重拾工作的意義:當你開始懷疑還能撐多久
有沒有那麼一刻,你在電腦前發呆許久,連點開信箱的力氣都沒有?
會議一個接一個,你卻只想關掉鏡頭,假裝一切都與你無關。
我曾陪伴一位科技業的中階主管阿哲,在連續幾個月的週一早晨,對工作產生生理性的抗拒。不是不努力,而是太努力、太久了。他說:「我好像不是在做我討厭的工作,而是我的身體已經不想再工作了。」
也許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候。
不是因為不夠熱愛,而是因為過度付出、長期壓抑,終於把自己燃燒到空。
「不是不愛工作,是我不知道還能怎麼愛」
阿哲曾經很愛他的團隊,也曾為了達標而自願多撐幾晚。但慢慢地,他發現即使績效再高、努力再多,公司的感謝卻越來越稀薄,壓力卻持續堆疊。他開始懷疑: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?我這樣努力,值得嗎?
有次我們的對話中,他靜默很久才說:「我不是不想負責,我只是覺得,再怎麼努力,也沒人看見我了。」
這句話深深刺中我。
職業倦怠,往往不是從工作內容開始,而是從「連自己都無法肯定自己」開始的。
職業倦怠,不只是累,而是情感的斷線
身為教練,我不會急著給出改變工作的建議,而是陪他一起看見:「這份無力背後,藏著什麼沒說出口的感受?」
倦怠,可能是你對工作曾有過的熱愛,沒被好好回應;
是你長期習慣撐住一切,卻不知該向誰求援;
是你心裡默默說了無數次「我好累」,卻每天還是硬撐著起床。
當我們願意承認「我真的累了」,那不是脆弱,而是開始找回自己的第一步。
如何應對職業倦怠:給自己一個重新對話的空間
當你發現自己提不起勁、不再期待工作的早晨,請不要急著責怪自己。這可能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努力太久、太用力,沒有停下來對話的時間。
你可以從這三個方向開始做些小練習:
- 寫下這週讓你感到疲乏的三件事,看看它們是否有共同的模式?是某種人際壓力、價值衝突,還是過度超出界線的責任?
- 回想最近一次有成就感的時刻,那時你做了什麼?那份感覺還在嗎?它可以帶你重新找回自己的熱情方向。
- 選一位你信任的人,說出你心裡的話,不為了抱怨,只是想讓自己「被聽見」。職業倦怠,有時是內在聲音長期被忽略的結果。
這些練習不一定馬上改變現況,但它們是一種轉向——從責備自己到理解自己,從忍耐現狀到開始行動。
你想對此刻的自己說什麼呢?
也許你還沒準備好離開現在的工作,也許你正卡在「說不出口」的委屈裡。但當你開始問出真正的問題,你就正在走向一個更貼近自己的職涯方向。
你不孤單。疲乏與無力,不是停止前進的終點,而是邀請你走進內心、重新調整的起點。
有時候,倦怠不是終點,而是一種提醒
提醒我們曾經很在意,提醒我們需要重新校準步伐。
不是你變得不夠好,而是你太久沒被好好照顧了。
或許現在的你,還沒有力氣做什麼決定;那就讓自己先慢一點、停一下。
倦怠不是失敗,而是提醒你——「你也是需要被擁抱的那個人」。
你想對此刻的自己說什麼呢?
1. Psychology Today:長期自責:如果問題不是出在你身上呢?
這篇文章強調,如果您一直責怪自己的「缺點」實際上是您力量、敏感度或生存能力的標誌,該怎麼辦?
2. Mayo Clinic:辨識職業倦怠並採取行動
Mayo Clinic 提供了辨識職業倦怠的徵兆,如情緒耗竭、工作疏離感等,並建議透過運動、睡眠、正念練習等方式來應對。
主題文章:Job burnout: How to spot it and take action
3. HelpGuide:預防與恢復倦怠的策略
這篇指南提供了實用的建議,包括設定放鬆時間、建立社交支持系統、重新評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等,幫助讀者預防和恢復倦怠。
主題文章:Burnout Prevention and Recovery
一起共創、共學、共好
無論你是剛踏上教練之路,還是只是想找個安全空間聊聊、被聽見,
都歡迎加入我們的線上團練,一起讓這個場域更有流動與色彩。
📌 同時也邀請:願意擔任「團主」的夥伴
若你有興趣協助主持、帶練、引導流程,或想認領其他共學時段,歡迎填寫表單 🙌
👉【點我報名參與或成為團主】
🔗
👉【點我加入社群】
🔗
👉【點我看看右腦教練】
🔗 https://icoach.tw/
期待在共創的空間中,再次遇見願意成長的你。
如果這篇文字有陪到你,歡迎讓我知道。
也許你正處於團隊帶領的關鍵期,也許你也想練習更有力量的提問力,歡迎私訊聊聊你的情境。官方LINE:@icoach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