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3 / 100 SEO Score

📄 教練共學圈流程腳本(基礎版 / 90 分鐘)

當我們第一次接觸「教練共學圈流程腳本」時,可能會擔心是不是每一步都要照本宣科,會不會太制式、或少了彈性。但其實,這份腳本的設計初衷,是為了提供一個「心理安全」與「教練品質」兼具的練習架構。

你可以把它想像成「共學圈的骨架」:穩固、有邏輯、可重複,讓每一次的練習都有基本節奏可循;同時,它又像一個舞台,每個主持人、每位案主與教練成員,都可以根據團體氛圍與當下情境,自由調整節奏與用語,創造出屬於你們自己的互動風格。

如何靈活使用這份腳本?

  • 若你是主持人初學者,這份腳本可以幫助你穩住每一段流程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。
  • 若你是教練學習者,可以從中觀察提問方式、回饋結構與團體引導的節奏感。
  • 若你是團隊組織者,它也能作為建立內部教練文化的練習原型,便於團練與觀摩。

有沒有基礎架構可參考?

是的,這份腳本包含五個基本階段,已經幫大家設計好時間分配與主持語,方便你依據人數與時間彈性調整:

  1. 進場與破冰(10分鐘):建立安全感與參與感
  2. 案主提問與聚焦(10分鐘):釐清主題與探索方向
  3. 教練輪流提問(35分鐘):用提問陪伴案主深掘內在
  4. 教練觀點回饋(20分鐘):給予洞察與反思,不解決問題
  5. 聚焦行動與回顧(15分鐘):支持案主內化並踏出下一步

你可以依據團體經驗、案主熟悉度、或時間配置調整每段長度,保有彈性,也讓學習更貼近實際。

歡迎你來,一起練習

如果你想不只是「知道怎麼進行」,而是能在安全空間中親身參與、試著主持、當案主、練習提問與回饋,我們也非常歡迎你加入我們的【教練共學團練】。

教練共學圈活動現場,參與者彼此傾聽、深入提問,提升實戰能力
教練共學圈活動現場,參與者彼此傾聽、深入提問,提升實戰能力

✅ 0. 進場與破冰(10 分鐘)

重點提醒:
這10分鐘,是為共學圈建立心理安全的起點。藉由溫柔清楚的開場、角色釐清與簡單互動,讓每位參與者知道「我可以在這裡做自己」,也能明白彼此的責任與界線。

主持語(可視情境調整用詞):

「歡迎大家來到這次的教練共學圈,我們會用90分鐘,一起進入一位案主的真實挑戰,透過教練的方式陪伴與探索。」

「今天我們的角色有:主持人、計時人、案主、與教練成員。提醒大家,這裡是一個安全與保密的空間,邀請大家帶著開放與好奇來參與。」

每個環節重點補充:

  1. 迎接與點名(1-2 分鐘)
    讓每個人「被看見」,用名字確認出席,也讓彼此熟悉彼此的存在,奠定團體參與感。
  2. 空間定位與規則說明(2-3 分鐘)
    清楚界定今日的場域是教練共學,不是解方腦力激盪,也非個案諮詢。明確規則可提升安全感,例如:「共學圈中所談皆保密」、「請保持尊重、不中斷對話」。
  3. 角色說明與彼此期待(2-3 分鐘)
    釐清每個角色的任務與參與方式,尤其對新成員而言,有助減少焦慮。例如:「教練成員的角色是陪伴案主覺察,不需給建議;主持人會守住流程與時間。」
  4. 破冰提問(2-3 分鐘)
    一個簡單提問,幫助大家從外在進入內在狀態轉換,也可初步建立情感連結。建議問題可視團體氣氛選擇,以下為示例:
    • 「今天你是帶著什麼狀態來的?」
    • 「對今天的共學圈有什麼小小的期待?」
    • 「你會用什麼比喻形容此刻的自己?」

這個階段的目標不是效率,而是品質。是讓每位成員安心落地、明白怎麼參與,也願意投入真實的自己。

共學圈進行流程教練圈成員透過角色扮演與即時回饋,共同精進對話技巧
共學圈進行流程教練圈成員透過角色扮演與即時回饋,共同精進對話技巧

✅ 1. 案主提問與聚焦(10分鐘)

重點提醒:
這階段的關鍵是「釐清案主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」,從一開始的描述與情緒中,協助案主找到一個具體的焦點。主持人與教練成員需練習傾聽,不急著介入,而是用提問與鏡映,協助案主梳理思緒。

主持語引導範例:

「接下來的10分鐘,會由案主自由分享你想探索的真實挑戰,這可以是一段你感到卡住的關係、一個想釐清的選擇,或是你內在的一種重複感受。」

「你可以先說說看發生了什麼?你想從這次的共學圈中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或釐清?」

每個步驟補充說明:

  1. 案主自由敘述(3-5 分鐘)
    讓案主有空間傾訴,不需急著打斷或追問。這是案主在團體中「說出來」的第一步,也往往是整理的開始。
  2. 主持人提問釐清(2-3 分鐘)
    主持人可適時提問協助聚焦,例如:
    • 「你最想從這個情境中釐清的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這件事對你最大的困難或挑戰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若今天的90分鐘可以帶你更靠近一個答案,那會是什麼?」
  3. 明確探索焦點(1-2 分鐘)
    協助案主將分享收斂為一個明確的提問或主題,例如:「我想知道怎麼和我爸談界線不會讓他受傷」、「我想釐清自己為什麼一直拖延寫報告」。這個聚焦,會是後續教練成員提問的依據。
  4. 主持人重述焦點並確認(1 分鐘)
    用主持語再次確認案主的主題,例如:「聽起來,你想探索的是【____】,我這樣理解對嗎?」這不只是確認方向,更是給案主一份被理解的感受。

🎯 2. 澄清與聚焦問題(10 分鐘)

重點提醒:
這是共學圈的核心時段。每位教練成員輪流以「教練式提問」回應案主,不給建議、不評論,而是透過傾聽、覺察與提問,幫助案主深入探索自己的狀態、想法與選擇。主持人要溫柔守住提問品質與時間節奏。

主持語引導範例:

「接下來35分鐘,我們將進入提問共創時間。請每位教練成員輪流對案主提出一個教練式提問,幫助他更靠近自己想釐清的議題。」

「邀請大家記得,我們不是來給答案的。我們的提問,是為了讓案主更靠近他內在的答案。」

步驟與重點說明:

  1. 提問順序安排與節奏設定(2分鐘)
    主持人先安排提問順序與節奏(建議每人提問1-2次,每輪約3-5人,總共可進行2-3輪),並提醒提問時間控制在1分鐘內。可使用簡單手勢或舉手順序。
  2. 教練成員提問(每人1分鐘)
    教練們依序提問,聚焦在案主的語句中「看見的可能性」、「尚未覺察的模式」,或「想要更深入的情緒與渴望」。範例問題如:
    • 「你說這讓你覺得疲憊,那疲憊底下的情緒可能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如果你完全不顧他人的期待,你會怎麼做?」
    • 「你過去有沒有在類似情境中曾經成功突破?」
  3. 案主回應與內在沉澱(每題約2分鐘)
    案主可以選擇直接回應,也可以停下思考。這裡沒有一定要說話,沉默也是一種內在的流動。主持人可在必要時提醒大家尊重案主節奏。
  4. 主持人提問品質引導(穿插進行)
    若有偏向分析或建議的提問,主持人可溫柔引導,例如:「這是一個很棒的觀點,我們是否可以轉成一個問題,讓案主自己探索呢?」
  5. 每輪結束邀請案主總結(約2分鐘)
    每輪結束時,主持人可問案主:「此刻,有沒有哪一個問題或回應讓你特別觸動?或想停下來說說的?」

🧠 3. 教練觀點回饋(20 分鐘)

重點提醒:
這是一段由「提問」轉向「回饋」的教練式陪伴。回饋不是分析與建議,而是透過直覺、洞察與系統性觀察,協助案主看見自己未曾留意的語言、信念與行動模式。主持人需持續守住「不解決問題、不進行評價」的界線。

目標說明:
提供來自教練們的反思與結構性洞見,支持案主擴展觀點與選擇空間,而非進入討論或提供解方。

主持語引導範例:

「現在邀請教練們可以分享你們剛才聽見的感受、觀察與可能的結構性洞見。記得,不是要幫案主解決問題,而是陪他看見。」

「請用『我聽見的是…』、『我觀察到…』或『我好奇…』等語句開場,保持好奇與尊重。」

步驟與重點說明:

  1. 主持人設定框架與語氣(2分鐘)
    再次提醒這是「反思分享」而非建議分析,並建立語言結構,例如建議用句型:「我觀察到你在提到__時語氣改變」、「我好奇__是否與你過往經驗有關」等。
  2. 教練成員輪流回饋(每人約1-2分鐘)
    教練們可依序分享自己的感受與觀點,回饋重點包含:
    • 案主語言中出現的限制性信念
    • 情緒與邏輯的落差
    • 行為與渴望之間的矛盾
    • 重複出現的關鍵詞或隱含意義
    引導語參考:
    • 「你聽見案主的語言裡,有什麼限制性的信念?」
    • 「在這個故事裡,有哪些選擇或盲點?」
    • 「如果把案主的故事畫成一張地圖,你會標出哪些路口?」
  3. 案主回應或沉澱(彈性3-5分鐘)
    主持人可邀請案主聽完幾輪後說說感受,或僅讓其沉澱:「你此刻的感覺是什麼?」、「哪一個回饋最讓你停下來想一想?」
  4. 主持人總結與過渡(1分鐘)
    「謝謝大家溫柔而深刻的觀點回饋。這些聲音不一定要馬上採納,但也許會像種子,在你生命裡慢慢發芽。」

🌀 4. 聚焦行動與回顧(15分鐘)

重點提醒:
這是一段從「覺察」走向「行動」的過渡時光,也是支持案主整合、選擇與回望的時刻。主持人透過溫柔的提問,引導案主將剛才的思緒沉澱為可能的行動方向,同時讓共學圈的能量有機地收斂與落地。

主持語引導範例:

「接下來的時間,邀請案主回顧剛才的過程,感受此刻的自己有什麼新的發現與想法。」

「你會想帶走什麼?你是否願意為自己承諾一個小小的行動?」


每個步驟補充說明:

  1. 案主自我回顧與整合(約5分鐘)
    主持人可以用以下問題,協助案主從分享與回饋中整理出核心感受與洞見:
    • 「在剛才的探索中,什麼是你最有感或最想停留的部分?」
    • 「這段經歷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?」
    • 「此刻的你,和剛進來時有什麼不同?」
  2. 聚焦可行動的下一步(約5分鐘)
    鼓勵案主將內在的覺察化為一個實際可行的小行動,也許不大,卻有力。主持人可以這樣問:
    • 「你想為自己承諾什麼?」
    • 「如果你願意為這個行動取一個名字,它會是什麼?」
    • 「你怎麼知道自己已經在往那個方向前進?」
  3. 共學成員回饋與感謝(約3-4分鐘)
    邀請成員用「我聽見…」、「我學到…」、「我被觸動的是…」等開場語句,送出一句祝福或學習收穫,讓團體彼此照見,也形成最後一層情感支持。
  4. 主持人總結與感謝(1分鐘)
    以溫柔語句收尾,如:
    「謝謝案主的敞開,也感謝大家今天的真誠陪伴。願我們都帶著今天的覺察與提問,慢慢靠近自己心中的答案。」

1. 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 (ICF)

簡述: 全球最大、最具公信力的教練認證與標準制定機構,提供教練核心能力、倫理準則、研究報告與專業發展資源。
👉 連結位置:https://coachingfederation.org/resources


2. Co-Active Training Institute (CTI)

簡述: Co-Active 模式的創始機構,提供實用的教練工具包,包括提問卡、對話架構、練習表格等,適合自用與團體練習。
👉 連結位置:https://coactive.com/coaching-toolkit


3.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(CCL)

簡述: 全球領導力培訓權威,強調教練作為領導發展工具,並提供領導教練模型、案例與研究。
👉 連結位置:https://www.ccl.org/leadership-solutions/leadership-coaching


4.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(HBR) – The Leader as Coach

簡述: HBR 深入探討教練式領導的實務應用與價值,適合對領導與管理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理解教練思維。
👉 連結位置:https://hbr.org/2019/11/the-leader-as-coach


一起共創、共學、共好
無論你是剛踏上教練之路,還是只是想找個安全空間聊聊、被聽見,
都歡迎加入我們的線上團練,一起讓這個場域更有流動與色彩。

📌 同時也邀請:願意擔任「團主」的夥伴
若你有興趣協助主持、帶練、引導流程,或想認領其他共學時段,歡迎填寫表單 🙌

👉【點我報名參與或成為團主】
🔗
👉【點我加入社群】
🔗
👉【點我看看右腦教練】
🔗 https://icoach.tw/
期待在共創的空間中,再次遇見願意成長的你。

如果這篇文字有陪到你,歡迎讓我知道。

也許你正處於團隊帶領的關鍵期,也許你也想練習更有力量的提問力,歡迎私訊聊聊你的情境。官方LINE:@icoa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