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7 / 100 SEO Score

有時候,我們以為已經努力夠了,卻還是卡在原地。
也許,不是我們不夠做,而是需要先學會——停下來,聽見真正的自己。

當「努力」不再奏效的那一刻

我有位來談的個案,名叫小君,是一位非常認真的中階主管。她說:「我照著每一個『應該』努力工作,也跟著學習各種領導技巧,但不知為什麼,內心越來越疲憊,總覺得自己像一部快壞掉的機器。」

她試過更努力學習,也試著安排假期,卻始終提不起勁。
「我是不是哪裡壞掉了?」她苦笑問我。

這樣的提問,其實很誠實。因為在我們「做」了很多之後,如果還覺得迷惘,可能是該從「內在」重新出發了。

從《U型理論》出發,探索個人轉化旅程的三大階段:放下過往、連結當下、重新擁抱未來,理解內在轉化如何帶來生命的方向與清晰。
從《U型理論》出發,探索個人轉化旅程的三大階段:放下過往、連結當下、重新擁抱未來,理解內在轉化如何帶來生命的方向與清晰。

用《U型理論》看內在轉化之旅

我們常以為轉變是「做些新事」,但《U型理論》提醒我們,真正深層的改變,不只是行動上的不同,而是從「覺察 → 放下 → 連結 → 展現」的過程。

【下行段】回到源頭前,我們先學會放下

這四個階段是幫助我們從慣性反應中抽離,逐步放鬆控制、連結感知,為真正的轉化鋪路。

① 下載過去的形態(Downloading)

我們多數時間都活在過去:依靠熟悉的想法、信念與行為模式應對眼前世界。這就像用老地圖找新路,效率很高,卻容易錯過新的訊號。

提醒:這不是錯,而是人類的大腦節能機制。但若不覺察,就無法真正「看見」。

② 懸掛(Suspending)

開始鬆動「我已經知道」的姿態,暫停快速評論、分析與解釋,試著只聽、只觀察。這像是把慣性駐車煞車拉起來,才能真正慢下來看清前方。

問問自己:我是否願意暫時不下結論,讓未知有空間存在?

③ 轉向(Redirecting)

注意力從頭腦分析轉向整體感知。聽見的是不只是語言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空氣流動、語氣轉折,還有系統中那些沒被說出的真實。

感受:不是問「我怎麼看這件事」,而是「這整個場域想讓我知道什麼?」

④ 放下(Letting Go)

這是整個過程的臨界點,意味著不再抓住舊有安全感、不再執著於角色、身份或熟悉的做法。我們邀請未知,也接受短暫的空白與不確定。

真正的放下,才可能遇見新的「我」。

教練共學圈現場,引導學員放下舊框架,進入當下的臨在狀態
教練共學圈現場,引導學員放下舊框架,進入當下的臨在狀態

【上行段】從源頭浮現的行動,是生命給你的邀請

這四個階段是從洞見出發,讓生命的新意圖具體實踐,成為有影響力的行動。

⑤ 開放心靈(Letting Come)

在靜默與覺察中,新的靈感與洞見開始浮現。我們不「創造」願景,而是「接收」願景。這往往不是來自頭腦,而是來自內在深處那份知道。

提問自己:如果我完全信任生命,這一刻它想透過我創造什麼?

⑥ 開放意志(Enacting from the whole)

願意踏出未知的一步。不是等完美才行動,而是相信「行動會帶來清晰」。這是從未來出發的行動,不是反射性回應,而是一種承擔。

行動是回應,不是反射。

⑦ 開放思維(Prototyping)

將洞見化為「小規模原型」,快速實驗、反饋與修正。這過程中允許不完美、允許邊走邊改,而非一開始就要完美結果。

問問自己:我能用什麼小實驗來測試這份願景?

⑧ 結晶願景 → 原型建構 → 具現實踐(Crystallizing & Performing)

當原型被驗證,它將逐步成為新實踐的一部分。我們從這份「與自己對齊」的狀態行動,這不只是創新,而是一種深刻對生命的回應。

實踐的重點不在做了多少,而是是否對齊那份內在深處的呼喚


1. Presencing Institute

  • 簡介:由《U型理論》創始人 Otto Scharmer 所成立,是理論與實踐的核心基地。提供工具、課程、實踐社群,支持個人與組織走過轉化歷程。
  • 連結https://www.presencing.org/theoryu

2. Otto Scharmer 官方網站

  • 簡介:作者個人網站,收錄其公開演講、文章、研究成果,並追蹤其在社會創新與系統變革上的最新進展。
  • 連結https://ottoscharmer.com

3. MIT OpenCourseWare — U.Lab


4. u-school for Transformation

  • 簡介:由 Presencing Institute 推出的教練式變革學校,整合《U型理論》與全球社會創新實踐者的學習平台,提供深度課程與引導體驗。
  • 連結https://www.u-school.org

5. Berrett-Koehler 出版社《Theory U》書籍頁


一起共創、共學、共好
無論你是剛踏上教練之路,還是只是想找個安全空間聊聊、被聽見,
都歡迎加入我們的線上團練,一起讓這個場域更有流動與色彩。

📌 同時也邀請:願意擔任「團主」的夥伴
若你有興趣協助主持、帶練、引導流程,或想認領其他共學時段,歡迎填寫表單 🙌

👉【點我報名參與或成為團主】
🔗
👉【點我加入社群】
🔗
👉【點我看看右腦教練】
🔗 https://icoach.tw/
期待在共創的空間中,再次遇見願意成長的你。

如果這篇文字有陪到你,歡迎讓我知道。

也許你正處於團隊帶領的關鍵期,也許你也想練習更有力量的提問力,歡迎私訊聊聊你的情境。官方LINE:@icoach